郭沫若纪念馆位于北京什刹海风景旅游区内前海西畔,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为京城“胡同游”、“王府游”的出发地。1963年11月郭沫若由北京西四大院5号迁入其东侧中式四合院庭院建筑部分。直至1978年6月病逝,这里既是郭沫若的寓所,也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室的所在地。如今,庭院里的树木花卉依然如故,郁郁葱葱。垂花门内郭沫若的办公室、卧室、客厅和夫人于立群的写字间还保持着主人在世时的景象。东西厢房和后排两侧的房间辟为陈列室,由“郭沫若的文学世界”、“郭沫若与中国史学”和“郭沫若的人生历程”三部分组成,介绍这位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的理想追求、治学之路和他的情感世界。
详细介绍:
北京郭沫若故居,现为郭沫若纪念馆,地处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东临什刹海,南望北海公园静心斋。纪念馆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大门坐西朝东,门匾“郭沫若故居”为邓颖超1982年9月题写。1982年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
郭沫若纪念馆所在地前身是清代和砷的王府花园,后因和砷被抄,花园遂废。同治年间,此处成为恭亲王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时,恭亲王后代把此地专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作为宅院。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先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大使馆馆舍,后由宋庆龄同志居住。1963年郭沫若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入,直到1978年6月病逝,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15年。
纪念馆大门上方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牌匾,大门对面是砖砌照壁,大门内有一座小土丘。院子是不规则形状,前院有两座小山,居住的院落位于院子的北部,是一个二进的四合院。前院中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郭沫若坐像,二进院中种有腊梅和海棠。后院有葡萄或紫藤之类的攀爬植物的架子。大门是垂花门,进入大门后是由正房、东西厢房组成的院落,正房与东西厢房都有檐廊,还有抄手游廊将檐廊衔接起来。前排正房分别是客厅、办公室、卧室,穿过小月季园,后排正中是郭沫若夫妇研磨书法的地方,它们都依旧保持着郭沫若在世时的状况。东西厢房及后排东房为生平陈列室,展示这位诗人、学者兼战士的一生及其在文学、历史、考古、翻译等领域中的成就和为和平运动所作的贡献。
纪念馆现藏有郭沫若生前大量著译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书籍,特别是一批有关《管子》研究的线装书很有价值。
1992年,北京市政府命名郭沫若故居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现更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4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郭沫若故居”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郭沫若纪念馆与宋庆龄故居、鲁迅博物馆、茅盾故居、老舍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等专题人物博物馆共同组成京城名人故居旅游系列,使观众能够零距离感受大师们的风采。
开放时间:9:00-16:30(周一闭馆)
详细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
联系电话:010-66125392
经纬度:39.934667000000,116.389700000000
地铁/公交:公交:乘13路、701路、850路、810路至北海北门站下车,什刹海体校门口往右拐,走50米左右即到。
人均消费/门票:20元/人
悠游北京APP下载: